機床固定結合面配刮新工藝
>摘要:研究了傳統(tǒng)刮研方法,提出這種刮研方法帶來的質量問題,并提出新的刮研工藝——振動研點刮研法。論述了這種新工藝優(yōu)點:增大實際接觸面積;減小接觸變形,消除宏觀不平的影響。
關鍵詞:刮研 振動研點 接觸面積 接觸變形車床主軸箱與床身固定結合面是重要結合面。因為這個面決定了車床主軸的一項精度,而這樣重要的接觸面采用傳統(tǒng)的刮研方法配刮,床身接觸面為刮研面,主軸箱底面是精刨面,緊固后由于機加工表面宏觀不平的影響,只有少數硬點與機加工表面接觸,使該固定接觸面接觸剛度低,機床動剛度低,抗振性能差。同時接觸點磨損快,機床精度不穩(wěn)定。筆者提出振動研點刮研法,也稱就位研點刮研法。采用這種新工藝,接觸硬點數量可知,接觸點數量可以控制,結合面接觸剛度可以控制。因為振動研點必須將機床各部件安裝就位,因此也稱為就位研點法。
例如:普通車床主軸箱與床身結合面可先使用傳統(tǒng)刮研法加工,然后將主軸箱與床身緊固,啟動拖動發(fā)電機。如裝配過程復雜的可用激振器對機床激振。這時緊固后的結合面出現振動摩擦,接觸的少數硬點會顯示出來,然后對硬點刮削,讓更多的高點參與接觸。這時的刮研表面不再是平面,刮研表面與精刨表面的接觸,就象人的上下牙齒咬在一起,可消除宏觀不平的影響。此時的接觸硬點分布均勻,隨著刮研次數增多,每平方英寸接觸點數量也會增加。對于普通車床主軸箱和床身接觸面,接觸硬點達到每平方英寸7點,接觸變形即可為零,滿足接觸剛度要求。這個接觸面變形為零,使普通車床整機變形減小15%。這時結合面實際接觸面積等于名義接觸面積。由于接觸面積大,外力作用時,壓強小,磨損少,機床精度壽命直接進入穩(wěn)定期。
機床振動研點發(fā)生機理可用數學模型表示。機床出現受迫振動時,固定結合面位移響應為式中 P——激振力,MPaωn——系統(tǒng)固有角頻率,rad/sω——外力角頻率,rad/sδ——衰減系數,t——時間,s在金屬切削過程中,由機床—工件—刀具組成的慣性系統(tǒng)是一個振動系統(tǒng)。主軸箱與床身結合面是這個系統(tǒng)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也會出現振動,系統(tǒng)的傳遞函數為式中 KC——切削剛度,表示單位切削截面積所產生的切削力,N/(mm.μm)b——切削寬度,mmμ——兩次切削重疊系數W(S)——系統(tǒng)開環(huán)狀態(tài)下傳遞函數(S=iω)u——位移響應,μm以上兩種振型的位移響應表明,固定結合面緊固后在激振力作用下出現振動摩擦,接觸硬點摩擦后發(fā)亮顯現出來。振動研點刮研法,排除結合面宏觀不平的影響,使實際接觸面積增大等于名義接觸面積,接觸變形為零。
由接觸剛度公式k=P/δ(式中P為作用力;δ為變形)分析,當δ→0時,接觸剛度趨于無窮大。實際意義是:兩個分開的部件,相當于一個整體零件。這樣的裝配結果機床抗振性能明顯增加。用新工藝裝配的車床切槽寬度試驗比以前增加2mm。加工表面粗糙度值減小一個等級。其相關精度比以前穩(wěn)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