機遇與挑戰(zhàn)并存——電源市場形勢分析
隨著對電源產品需求的不斷增長,電源生產企業(yè)也像雨后春筍一樣迅速涌現出來。電源產業(yè)既面臨著強大的市場壓力,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(fā)展機遇。知己知彼,方能百戰(zhàn)不殆。想抓住機遇,迎接挑戰(zhàn),就必須對電源市場有一個較為清楚的了解。那么,當前的電源市場究竟是怎樣的呢?
電源產品的需求仍然旺盛
在近50億的全國通信電源市場中,中國電信、移動、聯通、郵政這四家大公司占了通信電源市場份額的75%;而另外25%則被廣電、軍網、電力通信、鐵路及石油、海運等部門所占有。而電力電源一般就只局限在供電局、變電所、發(fā)電廠、水電站、礦山、煤礦等輸變電工程上使用。
中國電信正處于并購重組電信壟斷將進一步削落,競爭將逐步趨于公平。目前中國電信已一分為四,并成立了七家主要電信企業(yè)集團;今年2月28日,國家又正式批準鐵道通信信息有限公司(鐵通)正式全網交接掛牌營運(4月份鐵通與聯通又進行了聯合);此外,大批國外通信公司也將進入國內市場參加競爭。上述情況勢必造成大家觀望又競爭、相互矛盾又聯合,而國家會堅決破除電信壟斷的局面,并在恰當時刻進行有伸縮性的宏觀調控。這樣,有一部分通信企業(yè)必然會被淘汰出局。為了在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,通信行業(yè)就會采取提高服務質量以及降低收費標準等手段,通過讓利給消費者來吸引他們。毫無疑問,其成本經營損失,必將轉嫁到通信設備的供貨廠家身上,而電源則首當其沖。為了贏得市場,電源廠家只有紛紛降價,其結果利潤將越來越薄,所以電源產品價格下降是必然趨勢。
隨著移動通信業(yè)務的不斷發(fā)展,新增的移動基站不斷增多。其所需通信電源設備的指標,基本上是由省公司統一招標,且每個標的的電源需求量都非常之大。一次訂貨上千套的基站電源現象并不少見。因此,今后只要移動基站擴建,基站電源的需求也跟隨著發(fā)展。
另外,隨著郵電載波通信技術的改造,一部分相控電源已被高頻開關電源所取代,但是縣級及不發(fā)達地區(qū)大部分尚未改造,其電源模塊一般都是50A及以上規(guī)格組成的電源系統,這也提供了很大的一塊市場。
而電力行業(yè),農電改造在前兩年已開始,但真正大量改造還是在今后幾年。僅浙江一個省,今年投入農電改造資金就是9000萬元。隨著西部大開發(fā)的需要及國家今后西電東送的實施,三峽工程的進一步建設,以及紅河、龍灘水電開發(fā),冶灘第二期工程的啟動,國家投資的全國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……可以預料近幾年對電源產品的需求,仍將保持興旺勢頭。
電源生產廠家競爭激烈
在全國大大小小近3000家的通信電源廠家中,按其在市場中的份額及產品情況,基本分為六大類。
第一類是大而全并覆蓋了整個通信領域的企業(yè),其技術力量及經濟實力雄厚,具有高的投資回報率和市場容量,但成本偏高。它們占了整個通信市場份額的25%左右,如華為、中達-斯米克、中興、東方電子等公司都屬此行列。
第二類,大部分是原郵電部、電子部所屬行業(yè),它們與上級部委有密切的聯系。由于是老的電源制造廠,具有根深蒂固的客戶群,客戶使用它們的電源產品已習慣,它們約占整個通信電源市場份額的15%左右。如武漢的洲際、北京的動力源、廣東的珠江、北京的匯仁(石家莊亞澳)。
第三類,是抓緊市場機遇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茁壯成長、不斷壯大的企業(yè)。這類企業(yè)組織嚴密,領導一般對市場很熟悉,工作得力。這類企業(yè)約占市場份額的15%左右,如河南許繼、珠海泰坦、北京通力環(huán)。
第四類,屬中外合資企業(yè),國外老牌電源廠家與國內聯手,從而彌補了對中國國情及市場不熟悉的缺陷,加上引用國外先進成熟的技術,因此在國內電源客戶群中具有很高的聲譽,市場占有份額不斷增加,達到20%左右,像上海西門子、新電元、北京愛立信、桂林中志。
第五類,一般都是一些中小企業(yè),大部分是80年代左右建立起來的,它們在上述四類企業(yè)的外圍打擦邊球,抓住機遇并在夾縫里生存。有的與國內大企業(yè)合作,實現聯營的方式,借助大企業(yè)的聲譽與品牌占領一部分小市場,過著溫飽甚至小有盈利的日子。但風險挺大,又不穩(wěn)定,進入市場很吃力,領導人一般都有在市場上跌打滾爬的背景。企業(yè)規(guī)模不大,人員最多職業(yè)只有200人左右,甚至幾十人也就運轉起來。它們占有市場的份額在6%-8%左右。如江蘇大唐科源、泰興的鑫泰(武漢洲際分廠),就是此類型的企業(yè)。
以上五類均屬正規(guī)廠家,有一套完整的規(guī)章制度和保證產品質量的措施。
第六類,大部分是個體企業(yè),多則幾十人,少則幾個人,用的是臨時工、農民工和部分退休工人。這部分廠小而多,估計全國有1000余家,但它們能量巨大,約占電源市場份額的20%左右。
上述六類電源廠家,隨著市場競爭結果,以及市場的不斷完善與規(guī)范,那些質量不過關、軟硬件設施差、生產手段落后、技術陳舊、無經濟實力的企業(yè)將被逐步淘汰。有競爭實力的電源廠家最終占領市場,并按產品區(qū)域分布的狀況,形成各自的勢力范圍。
在電力電源上百家的正規(guī)企業(yè)30億的產值中,占主導地位的供貨廠家分別是:河南許繼、煙臺東方電子、哈爾濱的九洲、青島的青整、浙江的清田、無錫的思達、北京的動力環(huán)、靖江的大唐的科源、武漢的電力儀表。上述9家企業(yè)占了50%以上份額的電力電源市場。
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有5000多家電子電源生產企業(yè),其中通信電源2500多家(上規(guī)模的300家)、電力電源為1000多家(上規(guī)模的約100家)。在如此云集的電源廠家中,其市場的競爭狀況可想而知。
綜上所述,電源產品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資源,但由于生產廠家眾多,不可避免地造成百舸爭流的局面。因此,如何迎合市場,緊抓機遇,是每個電源生產廠家都要認真考慮的現實問題。